今天,我們妙學巧記畫了一張端午節(jié)的思維導圖,大家來看看端午的由來吧!
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據(jù)《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jié)。
端午節(jié)與春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它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jié)日,自古以來端午節(jié)便有劃龍舟及食粽等節(jié)日活動。
據(jù)統(tǒng)計,端午節(jié)的名稱叫法達二十多個,如有端五節(jié)、端陽節(jié)、重五節(jié)、重午節(jié)、當五汛、天中節(jié)、夏節(jié)、五月節(jié)、菖節(jié)、蒲節(jié)、龍舟節(jié)、浴蘭節(jié)、屈原日、午日節(jié)、女兒節(jié)、地臘節(jié)、詩人節(jié)、龍日、午日、燈節(jié)、五蛋節(jié)等等。
端午由來
1
紀念屈原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羅江身死。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就有了端午龍舟競渡、吃粽子的風俗。
2
紀念伍子胥伍子胥助吳伐楚,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吳王夫差不聽。子胥便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因此相傳端午節(jié)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3
紀念孝女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shù)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jié),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
節(jié)日傳說
浴蘭節(jié)說
古人五月采摘蘭草盛行以蘭草湯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禮記?夏小正》五月……煮梅為豆實也蓄蘭為沐浴也。屈原《九歌》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懔《荊楚歲時記》云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jié)。此俗流傳至唐宋時代又稱端午為浴蘭之月。
惡日說
漢代人認為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且有不舉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嬰兒無論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撫養(yǎng)成人。一旦撫養(yǎng)則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現(xiàn)了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等說法。這一習俗至遲從戰(zhàn)國開始流行迄至漢代盛行不衰。
勾踐操練水軍說
宋代高承《事物紀源》刊文,端午源于春秋時期越王勾踐于是日操練水軍?!妒挛镌肌芬对降貍鳌吩疲焊偠芍缕鹩谠酵豕篡`,今龍舟是也。
端午習俗
1
掛艾虎
中國古代視虎為神獸,以為可以鎮(zhèn)祟辟邪、保佑安寧。故民間多取虎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節(jié)的艾虎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編剪而成,或剪彩為虎,粘以艾葉,佩戴于發(fā)際身畔。
2
畫額
端午節(jié)時以雄黃涂抹小兒額頭的習俗,云可驅(qū)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qū)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虎為獸中之王)以鎮(zhèn)邪。
3
戴香包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桃子、蘋果、娃娃抱公雞等形狀的,象征萬事如意、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青年人,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別致的香包,趕在節(jié)前送給自己的情郎。
4
沐蘭湯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后來一般用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用艾、蒲、白玉蘭等花草。
5
飲雄黃
《荊楚歲時記》載:以菖蒲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朱砂等。此俗流傳較廣。
6
掛艾草
艾、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又被稱為三種武器,古人認為可以退蛇、蟲、病菌,斬除妖魔。有地方端午節(jié)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后插或懸在門上。
7
劃龍舟
劃龍船時,多有助興的龍船歌。如湖北秭歸劃龍船時,有完整的唱腔,詞曲根據(jù)當?shù)孛窀枧c號子融匯而成,歌聲雄渾壯美,扣人心弦,有舉揖而相和之之遺風。
你們那里的風俗是什么?快來留言看看有沒有老鄉(xiāng)
往期熱文 點擊關(guān)鍵詞查看
品牌:進軍大馬丨CCTV訪談丨世界排第五丨黑龍江采訪
記憶:最強大腦丨筆順規(guī)則表丨乘法口訣表丨六大記憶法
教育:慣子如殺子丨煩人的家長丨狀元郎教育丨教育36計
單科:速記元素表丨地理順口溜丨歷史口訣表丨語法21招
熱點:取消二三本丨開學第1課丨魔方成必學丨閱讀入考綱
點擊閱讀原文,免費預約試聽課